当前位置: 首页 文章

上海车展:“国家队”新能源品牌的趋同进化

2021-04-20 浏览:1913 评论:0

导语

又一次洗牌机会出现了,但市场给予的命运礼物早已标好了价码。

今年的上海车展热闹非凡,主机厂和零部件,汽车和科技公司,甚至媒体和车主之间的距离或界限似乎都变得模糊。如果用生态一词来表述,无疑是很丰富的。但是丰富多元中,总隐含规律。比如这次齐齐上阵的“国家队”新能源品牌,细细观察,会发现在电动化的风潮之下,从品牌、产品,到企业运营方式,都变得趋同起来。

 

这跟生物界的演化规律可能近似:从低纬度到高纬度,浅海的海底和海边都游弋着身披甲壳、无尾、有螯(往往好吃)的生物。我们统统称之为“蟹”。什么椰子蟹、帝王蟹、瓷蟹、寄居蟹等等。当然它们都不是蟹,只是“蟹化”而已。浅海和濒海环境的压力,让它们的外观长得很像,很多人都知道这是“进化趋同”。

虽然进化道路不一,和螃蟹没有直接亲缘关系,但这不重要。重要的是它们为什么选择了这样子。从结果看,很可能这样更具生存优势。


广汽的埃安,东风的岚图,北汽新能源的极狐,上汽的智己,还有长安推出UNI车系(新品牌呼之欲出,可能比UNI定位更高),目前只有一汽没有推出新能源新品牌,而是继续把战略重点放在红旗上,这样一来,六大“国家队”(当年的三大三小)几乎都有了自己的新能源品牌。

 

新品牌的“选择趋同”

这些品牌全都是独立或者即将独立运营,从国企大的架构上剥离,也脱离国企既定的汇报层级,一般直属董事会。它们的投资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,但企业架构、人才机制、企业文化、研发线,都更接近于“新势力”。他们一般都奉行扁平架构、敏捷制造、灵活指挥。并将企业改造得更加IT&ICT化,同时更重视软件能力。


在产品外观层面,设计的审美体系更加独立,即“卖相”趋向于更迎合年轻人审美,更有现代气息,这可能和外观设计的审核机制革新有关。

所有这些产品,无一例外全都向上走,触摸30万甚至40万的价格线。以前,这一线是合资的禁脔。自从新势力一举杀入以后,迷信被破除了。让人感觉到,做到这一线,也没什么了不起。当然,这必须以产品力及其背后的研发设计和供应链能力决定。以前自主企业吃眼高手低的亏并不少,主要源于战略急躁。而国企有合资板块作支撑,利润上并不很猴急。


而且,产品性质上,都主打“智能电动+高端”。总结国企孵化品牌的共性,不难发现,这不是路径依赖,而是“选择趋同”。

 

消费者是引路人

那么,是什么促使国企“英雄所见略同”,都投入到同一个赛道,做类似的业务呢?

简单说,从因果关系看,首要是因为市场本身的改变,被国企洞察到。在这里,新势力的“趟路效应”,起到很大作用。

市场变了,实际上是消费者变了。被互联网教育的新一代,加入到主流消费群体中后,尽管消费能力力尚未主流,但IT化选择却成了主流。怪不得每一个牌子都喊着“年轻化”。

年轻人主导的产品调性喜好、信息获取方式、一直延伸到看车、买车、服务方式。这些偏好,实际正在接近于电子产品的消费方式。


我们发现,上海车展前,多少家大企业都越来越少地搞单纯的产品发布,而是大张旗鼓地举办“品牌之夜”。有些还试着举办“开发者大会”。这都是IT和3C企业首创并发扬光大的做法。甚至它们更多选择展前发布、而非车展上,很可能也向IT企业学来的营销手法。

IT和3C企业,营销核心是强化与消费者的联接纽带。将后者从单一的消费者角色,转变为粉丝+生态参与者+第三方开发者的复杂角色。从维系品牌忠诚度和品牌厚度的角度,塑造品牌本身。

 

技术扩散后的机会

新一代人群受教育程度更高,获取信息更容易,更快,思维方式更遵循逻辑,也更少崇拜权威。如果抱着传统高端调性不放,老本会越吃越少。“工程师思维”的产品,大行其道。当然,这不意味着产品必然走“技术至上”路线,未来可能更讲究细节,讲究人性化。

特斯拉卖得好,也被喷得惨。如此矛盾是因为缺乏强力挑战者,一旦技术优势丧失,特斯拉不改变产品细节问题,后果可想而知。

不可否认,眼下技术路线的确受到空前重视。这些孵化品牌大都选择了与科技企业合作。一方面快速迭代技术,降低技术研发的风险;另一方面联合动作本身,就强调了品牌科技属性。

因此我们看到,东风和西门子、联通合作,北汽与华为深度合作,上汽与阿里合作,长安与腾讯、百度、华为合作,广汽与华为、百度合作,一汽与华为合作。

显然,其中华为表现非常活跃,与十几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,进行不同维度和层面的合作。华为已经是无可置疑的Tier1供应商,但华为已经在改变“Tier1供应商”的定义,它与新能源品牌的合作,很多时候并非基于供应链,而是一种平行的合作关系,更像是“合伙人”。华为的技术标签对新能源品牌有帮助,但既然合作范围非常广泛,且是非排他性的。新品牌自身必须找到其他区隔因素,防止自己被淹没。


新品牌重点是解决差异化的问题。如果在技术上无法树立自己的壁垒,就需要在品牌内涵和调性上做文章。

如何营造“高端”,这是以往中国品牌欠缺的地方。其实现在传统豪华品牌也在面临挑战,新一代消费者很可能不认可传统延续下来的高端品牌定位。技术扩散只是一个因素,“跟上时代”则是一个两难抉择。跟上了可能会失去自己,跟不上就会被认为“破落贵族”。相反,这是新孵化品牌的机遇。国企们都看到这一点,“机会”是更强的内驱力。

 

“快反”运营模式

为了赢得竞争,还必须在运营上加快速度,加大投资,争取抢得先机,甚至跑死对手。

技术的普及化(哪怕是形式上的)和外观进化,从两个维度强化了产品设计的军备竞赛“烈度”,跟不上的厂家,不但恰不上饭,还会在社交媒体上被“公开处刑”。因此,“快反部队”模式,成了新品牌唯一的选择。但凡心口不一,改革不彻底的新品牌,一两年之后就会原形毕露,直接驱逐出主流队伍。

不但新产品研发周期被大幅度缩短了,而且从概念到量产的时间,也被大幅缩短。这就意味着,再搞自娱自乐的概念版,除了消耗研发经费以外,没有太多意义。在上海车展,几乎所有量产车,与概念车都很接近(个别细节微调);而所有概念车,都必有回响。没有量产希望的概念车,连项目都无法获批。

 

传统高端品牌都在怀念上世纪90年代的“黄金时期”。其实这是误读,那个时期欧洲老品牌,在美国市场上正面临日系“新高端”品牌的强烈冲击。竞争的结果是德国人保住和扩大了地盘,与挑战者实现“双赢”。其他品牌沦为牺牲品,逐渐小众化。

现在,又一次洗牌机会出现了。这是市场给予的命运礼物,不过它们标好了价码:每一个都要变成环境想要的样子,就像那些“短尾下目”物种的长相,彼此间越来越像。

声明:本文由太平洋号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个人,不代表太平洋汽车。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,感谢原作者。
100天汽车动态
相关阅读

热门文章

|